今年,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考研學子喜報頻傳,截至目前,共有342人成功考取碩士研究生,錄取率高達54.89%,創歷史新高,這也是該學院連續五年考研錄取率超過50%。
考研學子們有216人被985、211等知名高校和院所錄取,占比63.35%,涌現出了15名以李金陽同學428分為代表的高分群體,3個全部考研成功的“明星宿舍”,7個錄取率超65%的“優勝班級”等特色團體,10位同學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考入理想院校。

多年來,化學化工學院始終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推進考研工作作為學風建設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以點帶面,逐步搭建起本科生考研“三全育人”新模式,推動學院人才培養邁上新臺階。

“高考時選擇了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我最正確的決定,感恩學校學院的培養,讓我實現了去中國科學院深造的夢想”,作為班長的小閆回顧四年大學生活時感慨道。在他的帶動下,他所在班級的考研率實現了91.67%的新突破。
“五大力量”全員育人
化學化工學院堅持育人本位,形成“學院領導統籌部署、學工人員激勵引導、專業教師答疑解惑、學長學姐榜樣示范、優秀校友鼎力幫助”的“五大力量”。
學院領導圍繞“布好局”,召開專題工作研討會、部署會,進一步明確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在考研中的角色定位,分解目標,壓實責任。
專業教師圍繞“教好書”,立足行業熱點、專業特點、課程難點幫助學生做好重點分析。
輔導員、班主任圍繞“育好人”,在備考輔導、報考引導、復試指導、調劑幫扶上下功夫。
學長學姐圍繞“打好樣”,通過考研經驗交流會、優秀考研人物訪談、榜樣的力量表彰大會等形式,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考研氛圍。
優秀校友圍繞“搭好橋”,擔任學生生涯導師、創新創業導師,在院校選擇、資料收集、聯系導師、復試調劑等方面為考研學子助力。
推免到浙江大學的房同學講到:“大二專業分流后,我們宿舍同學都做了繼續讀研的決定,專業教師知識上的幫扶,輔導員、班主任政策上的講解,學長學姐的榜樣引領,宿舍同學之間的相互鼓勵是我們能夠全部考上‘雙一流’院校的重要原因?!?/p>
“三個階段”全程育人
不同時期學生的學習目標、成長需求、心理困惑是不同的,立足于專業特點和教育規律,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學院提出了學涯啟蒙階段、知識積累階段、決策行動階段“三個階段”,分階段、有針對性為學生提供全程教育引導。
學涯啟蒙階段,以入學教育為契機,通過開展開學第一課、家長見面會、專業導論課、學習經驗交流會、校友論壇、三科聯賽、學風建設活動月等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強化專業興趣,做好學涯規劃,養成良好習慣。
知識積累階段,以專業教育為抓手,通過實驗室開放日、名師講科創、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系列特色活動,引導學生強化專業認知,健全本科生創新創業體系,搭建各類學生榜樣選樹平臺,積極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營造優良學風。
決策行動階段,以考研教育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全程為學生考研保駕護航。考研初期,通過考研意向摸排、組織考研宣講會等形式,幫助學生認清考研形勢,明確自身定位,合理選擇院校,為每個學生建立考研臺賬;考研中期,堅持“一生一檔”,動態掌握考研學生情況,及時解決學生面對的“難題”“困惑”,開展“考研課程輔導”活動;復試及調劑階段,精準摸排,分類指導,舉辦考研復試面試培訓、調劑宣講等活動,成立復試及調劑工作領導小組,集中資源,幫助學生廣泛搜集調劑信息、聯系調劑院校,助力學生成功上岸。
張同學在回望考研路時談到:“從去年三月份開始備考到今年四月份調劑上岸,在初試失利后灰暗的日子里,是輔導員、班主任、學長學姐的幫助與鼓勵,陪我度過了無數個即使看不到希望卻仍然咬牙堅持的日子,最終以復試第二,總成績第三逆襲上岸北京化工大學?!?/p>

“四個平臺”全位育人
為幫助學生更好實現深造夢想,學院搭建了報考指導、知識答疑、心理幫扶、復試調劑“四個平臺”。
建立了五年考研報考信息數據庫,通過大數據為學生院校選擇提供針對性指導。
針對學生在備考過程中,專業知識上存在的困惑,以專業為單位,成立了答疑小組,教工黨員定時定期輔導。
針對學生在備考過程中出現的壓力較大、心理波動等情況,學院領導多次深入宿舍,為同學們送上考研慰問品,班主任、輔導員全程跟蹤,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幫扶。
在復試調劑階段,幫助學生掌握復試技巧、搜集調劑信息,動態跟蹤學生錄取情況,此外還為線上復試學生提供黨員活動室、辦公室等地方作為復試場所,多措并舉,全方位幫扶,助力學生考研成功。
以402分成功考取山東大學的小康同學說:“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學院時刻關注每一位同學的備考狀態,根據不同專業,及時召開考研動員大會,《物理化學》一直是我的弱項,非常感謝物化黨支部老師們的輔導答疑,138的高分為我考研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考研成績的取得是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的“縮影”,是學院學風建設成效的重要“折射”。未來,化學化工學院將繼續以“三全育人”為導向,多措并舉助力人才培養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
(通訊員:劉珂珂 李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