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底蘊深厚。 早在六、七千年前,境內就有東夷太昊部族聚居。西周時為極國封地,春秋時為魯國棠邑,秦代置方與、湖凌二縣,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改為魚臺。魚臺作為中國孝賢文化節的舉辦地,被譽為“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這里有“五里三賢”和“五里三進士”,有武棠亭、閔子祠、太公廟、文廟、舊城海子、棲霞堌堆等歷史文物遺存,有“蘆衣順母”、“谷亭晚渡”、“廊橋夜月”等眾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故事傳說,流傳至今,膾炙人口。這些都為魚臺旅游業的發展,特別是為鄉村旅游和修學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加快發展修學游是打造文化濟寧和提升全市旅游業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魚臺縣將依托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四大特色修學游產品。
一是圍繞孟樓濕地,打造原生態科普修學游基地。孟樓濕地風景區位于濱湖街道辦事處的孟樓村及其兩翼沿湖區域,北臨南陽古鎮,面積11000畝,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故道鑲嵌其中。濕地水清草綠,植物長勢茂盛,生物多樣性明顯,魚、蝦、鱉、蟹種類、數量繁多,多種水鳥匯集于此,為微山湖增添了亮色,形成了優美的濕地生態景觀。春天可聽百鳥爭鳴,觀百花斗艷;夏天可賞荷采蓮,怡然垂釣;秋季可摘菱收芡,觀蘆花鷺影;冬季可欣賞蘆葦蕩搖曳,野鴨翻飛。適宜開發以濕地原生態為特色的科普修學游產品。孟樓濕地交通便利,緊臨濱湖大道,與濟徐高速魚臺互通口相距3分鐘車程。南距徐州觀音機場100公里,北距濟寧機場40公里。
二是圍繞孝賢故里,打造孝賢文化修學游品牌。魚臺是聞名遐邇的“孝賢故里”,歷史名人輩出,“五里三賢”的佳話流芳不衰,歷史長河薈萃了閔子騫、樊子遲、宓子賤等一批孝賢人物,這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魚臺縣委、縣政府不斷打造孝賢故里品牌,先后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魚臺)孝賢文化節,并將傳統的孝賢文化與現代孝賢典范——常李寨村孝賢文化教育基地相結合,以特色鄉村游的方式展示古今孝賢文化內涵,充分展現了孝賢文化的旅游價值,構筑起濟寧乃至全國最具特色的孝賢文化修學游產品體系。
三是圍繞魚米之鄉,開發休閑垂釣修學游和有機米栽培修學游產品。魚臺縣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魚臺大米、魚臺甲魚、魚臺龍蝦系中國地理標志性產品,享譽全國。魚臺縣是山東省淡水養殖強縣,水產養殖面積達10萬余畝。魚臺種植優質水稻30萬畝,有3個有機大米種植基地。魚臺有機大米色澤晶瑩剔透,營養豐富,流脂溢香,可粥可飯。因此,開發以提高垂釣技藝為主要內容的休閑垂釣修學游和以有機米栽培為主要內容的農事參與型修學游等旅游產品,魚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四是圍繞歷史遺存,開發考古體驗修學游產品。魚臺縣李閣鎮太公廟景區內的棲霞固堆遺址,高出地面約14米。頂部南北長38米,東西寬26米;底部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0米,頂面積990平方米。頂端原有棲霞寺一座,曾列為魚臺縣十大古景之一,名曰:“棲霞返照。”據專家考證,遺址頂端至8米以下,為龍山文化遺址,8米以上6.5米,為周商文化遺址,頂端往下1.5米為唐代文化。199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臺王廟鎮舊城海子為原魚臺縣城所在地,歷史有“龍臺飛魚、金沙曉行、郎橋夜月”等美景,因屢遭洪水侵襲,城址淪為湖泊,不少文物被埋于水底,水面形成萬畝魚塘。1985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批準為AA級景區。魚臺縣將充分挖掘舊城海子和棲霞固堆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開發成考古體驗修學游產品,把歷史傳說、人文典故賦予其中,讓游客既能感受到遺址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又能體驗考古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