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眾多的名山大川中,山東威海的赤山,海拔僅369米,原來名不見經傳,現在卻以“東方神山”、“佛教勝地”、“海島民俗”、“森林公園”而著稱,尤其是在山東旅游界和韓國、日本等國更是名聲顯赫。張保皋事業紀念會、韓國張氏大宗會、韓國青少年聯盟……越來越多的韓國民間組織來到赤山,赤山旅游在韓國成為一種時尚。

在全國眾多的名山大川中,山東威海的赤山,海拔僅369米,原來名不見經傳,現在卻以“東方神山”、“佛教勝地”、“海島民俗”、“森林公園”而著稱,尤其是在山東旅游界和韓國、日本等國更是名聲顯赫。其壯觀的山海景色和“一地連三國,情傳中韓日”的歷史文化在全國絕無僅有,極具地域特色。
張保皋與赤山
威海赤山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東南部的石島灣西岸,古稱“大東勝境”,是山東半島海上距離韓國、日本最近的地方。因為與韓國、日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赤山腳下的赤山浦(今稱石島灣)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為中、韓、日三國文化交流的前沿。
唐代,赤山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在日本、朝鮮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有著重要的軍事地位。被后世譽為韓國“海東華嚴始祖”的義湘,在佛界被尊稱為“轉世地藏王菩薩”的原新羅國國王金氏近族的金喬覺,都與赤山有著為人稱道的千載奇緣。
唐憲宗二年(公元807年),新羅(韓國)人張保皋到大唐從軍,因武藝超群,作戰勇敢,被提升為武寧(今徐州)軍中小將。張保皋退役后來到了赤山浦。當時赤山浦一帶的村莊中有很多新羅人居住,唐政府在此設立了專門機構“勾當新羅所”管轄新羅人。為了團結同胞,也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張保皋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后,在赤山建立了一座寺廟。因建院時請來誦經的首批僧人屬天臺宗派,讀誦《法華經》,故此院取名為赤山法華院。后來張保皋回到新羅,在自己的家鄉菀島郡設立了清海鎮,充任大使,并以清海鎮為大本營,在中、韓、日之間實行商貿往來,開辟了三國之間的海上通道,赤山法華院成為他海上貿易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張保皋也因發展海上貿易被韓國人稱為“海上王”。
圓仁法師與赤山明神
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清和天皇賜謚“慈覺大師”的圓仁法師,來到大唐求法巡禮。圓仁在大唐的九年,客居赤山的時間長達兩年九個月。在他最為困難的時候,赤山法華院給予他幫助。在他以自己入唐經歷撰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中,赤山法華院占了相當的篇幅。這本書被稱為“古代東方三大游記”之一,是研究唐代社會經濟文化以及中日兩國友好關系的重要史料。
圓仁法師歸國之后開始了他輝煌的傳法事業,因教務繁重,建赤山明神神社的愿望一直未能實現。臨終前他將此事囑托給了愛徒安慧。之后在僧眾多方努力之下,日本仁和四年(公元888年)赤山禪院終于建成,從中國赤山請來的赤山明神作為日本天臺宗的守護神。
今日赤山成中日韓友誼的紐帶
赤山法華院后在唐朝的滅佛風波中被拆毀,這個中、韓、日三國友誼見證地曾長期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直到新中國成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一些民間組織在榮成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找到了赤山法華院遺址,重建后于1989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今天的日本有700多座寺廟與圓仁有關,其信眾弟子遍布日本全國,每年追尋圓仁足跡,到中國重走圓仁路的國際友人為數眾多。赤山法華院作為圓仁入唐的重要地點,引起廣泛關注。2007年5月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際,來自中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的近30名游客在圓仁大師生活過的赤山禪院前栽下一棵象征友誼的櫻花樹。著有《追尋圓仁的足跡:在當代中國重走日本高僧入唐求法之路》一書的前日本駐華大使夫人阿南史代曾多次到訪赤山。2008年3月,日本壬生寺太鼓訪問赤山景區。2009年3月,中國赤山法華院僧眾到訪日本,參加圓仁法師誕辰和平撞鐘紀念法會……赤山成為連接中日友誼的紐帶。
1990年,韓國文化界學者在赤山法華院舉行了“張保皋紀念碑”揭幕儀式。中韓建交后,韓國的民間組織紛紛組團前來赤山訪問,韓國教育部把赤山作為青少年海外教育基地。2007年4月22日,包括13名韓國國會議員在內的66名韓國友人及11家韓國新聞媒體記者共約1000多人齊聚赤山景區,共同見證張保皋傳記館開館。2010年“中韓日國際友好文化學術論壇”在赤山開幕。2012年6月,“好運榮成·赤山中韓日國際旅游馬拉松大賽”在赤山舉行,來自三國的3000多名馬拉松愛好者參加了比賽,迄今已舉辦四屆。張保皋事業紀念會、韓國張氏大宗會、韓國青少年聯盟……越來越多的韓國民間組織來到赤山,赤山旅游在韓國成為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