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倉庚

監制|藍色

設計|倫倫  排版|榴蓮

出品|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旅游推廣中心×新浪山東

“黃河從這里入海”NO.17 | 濟南歷城篇

- 01 -

序:齊魯首邑,大義之城 

泰山主峰最主要的脈絡直奔千佛山而來,山勢到頭于左右蕩開,西有槐蔭臘山為開辟,東以歷城鮑山一帶為收束,然后北憑黃河為一大界,就構筑出了濟南主城區的地理空間大勢。在臘山——鮑山之間散落著齊煙九點,定黃河、導小清河,梳理泉湖,是濟南城區之內的山水具體演繹。

歷城地勢南高北低,其中北半部的低山丘陵開始向西形成對主城區的拱衛之勢,圍子山、蓮花山一直到鮑山的一段山體是地理意義上的城區東關,也就是成了濟南主城區的東大門?!皷|關”之外是各種交通樞紐,從港口、濟南東的城際高速樞紐一直到遙墻機場。

通觀山川形制,在黃河線路上,槐蔭為引,天橋為聚,而歷城為控。歷城的控引山河而守衛城區的地理態勢與作用,也形成與影響了其在濟南城市的早期發展中的人文風物特征,主要體現為堅定不屈的精神信仰與保家衛國的情懷。

黃河過歷城(手繪/李杰 設計/Momo)黃河過歷城(手繪/李杰 設計/Momo

歷城很早就是家國守衛之城。

除了是早期龍山文化的發源地之外,歷城早在商代就有了重要的城邑建設,根據歷城發現的甲骨文的形制與記載內容就證明這里還是商朝在最東方的軍事要地。這些考古的出土地在大辛莊。

說起這個辛,還會想起不遠處出生的辛棄疾[編者注:(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南宋將領、詞人],也帶個辛字,也關乎保家衛國。辛,本義是收割草木,寓意為金、刀、金秋收獲,自然引申為富足、健康、收割、銳利、精致等等,辛勤與辛苦等等的正面含義就成了天道酬勤,醫生、軍警、金錢就是它的常用含義了。辛棄疾,其意在于富貴健康就是對疾病苦難的屏蔽,還可以是辛勤勞作才能除去人性的弱點,但在于他本人,更愿意指向成為執戈之士才能醫治天下疾苦的意思。

辛棄疾紀念堂四平八穩,氣勢如虹(攝影/王鋒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辛棄疾紀念堂四平八穩,氣勢如虹(攝影/王鋒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辛棄疾這樣膽識與保家衛國的歷城豪杰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漢代的終軍弱冠請纓(編者注見下段),近代更是有朱慶瀾[編者注:(1874—1941),字子橋、子樵、紫橋)]等一大批民族戰斗英雄。就是在當代民間,歷城的摔跤功夫依然也有傳承,猛人多多。

終軍弱冠請纓:[編者注:終軍,(約前140年—前112年), 字子云,濟南人,西漢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終軍請纓,中國古代典故。出自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西漢武帝朝,南越(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割據政權尚未完全歸附,他自請出使南越。至南越后,他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亦被殺,年僅20余歲(古時20歲被稱為“弱冠”),后以此典故指主動擔當重任,建功報國。]

人有陽剛威猛,地有表征,華不注就是這種精神氣度的地理寫照。華不注山,也稱華山,在黃河岸邊獨立雄峙,無所畏懼,儼然為古城門戶,獨立聳峙,神明起而宵小懾。

在地底下,歷城依然有金石之堅,在唐代就發現了鐵礦,有了金屬冶,今天的唐冶街道就命名了這段歷史。四千年前的黑陶燒制的是容器,容物不散,珍藏不佚,金屬冶煉更是成為英雄手中衛國保家的利器,家國精神不失。這一帶還曾是當代城市的冶煉中心——濟鋼,作為濟南乃至山東的早期工業支柱,還躋身為全國十大鋼鐵行列。

現在歷城的省級非遺梆鼓秧歌,還源自于當地明代的一個鐵匠師傅,與辛棄疾依然是同樣的歷城修為,外能煉精鋼,內可遣才情。

濟南梆鼓秧歌(圖片來源/文化山東官方微博)濟南梆鼓秧歌(圖片來源/文化山東官方微博)

歷城文化,內外兼修,這里還是一個信仰之城,志在精神世界的守護。

精神世界在這里,凝神靜氣,用志不分,從不會對外虛張聲勢。緊挨泰山主峰之后,在歷城區柳埠鎮有神通寺遺址留存。這里始建于東晉,是山東最早的佛教修造之地,是山東省的佛教發祥地與佛教中心,修造規模十分龐大,現在還有四門塔等四個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居深山,于泰岱、曲阜之后,學有潛修,神有自明。

華不注上有華陽宮,儒道佛三家精神融注,其忠、孝祠中,家國大義凜然。

同樣的精神高蹈,還有洪樓天主教堂,它是中國最大的三個天主教堂之一,與神通寺一樣,都是時代的、山陰守衛之城的精神表達,或述以真實無妄,或言其圣潔純粹。

歷城文化遺存還有很多,例如鮑叔牙墓、黃巢起義舊址、攀龍崗、閔子騫墓等等,不但銘刻著英雄豪情與文人才情,也有載錄著淳美的世風良俗,皆可觀瞻。

濟南洪樓天主教堂(圖片來源/濟南市文旅和旅游局)濟南洪樓天主教堂(圖片來源/濟南市文旅和旅游局

人之精神,自有山水輝映。那天真的熾熱與爛漫釋放,都只歸于自家丘壑,是別有洞天。南部山區里的紅葉谷就有深山里的明媚熱烈,九如山就有流瀑飛云的意氣風發,雖遠塵俗,不誤內自修也。

山水之氣,榮于草木。歷城近水岸有唐王大白菜能夠解煩消渴以利腸道,近山則有歷城核桃乃健腦(精神)良品,兩樣子都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濟南是山陰之城,山水俱陰。所謂山陰之城,說的是萬物陽明之氣內斂,歸于精魄之體制,山川風物含章可貞,人文氣度自顯輝光,神明找到了廟宇,靈魂找到了肉身。濟南山陰之城,始發于歷城,作為“齊魯首邑”,"精與神最是著明“。

-02-

華不注 

▼《鵲華秋色圖》(趙孟頫)上存在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鑒。其中,愛新覺羅·弘歷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于引首▼《鵲華秋色圖》(趙孟頫)上存在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鑒。其中,愛新覺羅·弘歷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于引首。

華不注山,也叫華山,位于黃河以南,緊貼小清河岸邊,為齊煙九點第一名山。

自春秋《左傳》有載到清代初期,華不注山都是濟南第一名山,也常與大明湖、趵突泉并列為濟南三大名勝。

入得山來,儒道佛精神閃耀,文人修士古雅閑遠,內里自有清凈尊奉。因為有了李白的賦詩而引歷代很多文人登臨題詠,也因為趙孟頫《鵲華秋色圖》而譽滿天下。

濟南華山風景區(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濟南華山風景區(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黃河來了,河湖淤積,鵲華分居黃河兩岸,成了老濟南城外黃河下游的門戶水口,雙山如華表,似捍門,狀如龜蛇鎖大江的武漢景觀。民間所謂,寶塔鎮河妖,既防流泄,也鎮水患。

黃河時代的康有為反而越推崇華山,以為這是泰山支脈終結之處,如果在此建立都會,“不下十年,新濟南必雄冠中國都會”。泰山黃河拱衛,加上華山與泉湖、小清河為之內在演化,自然是地靈十足??涤袨樽鳛槲淖诩嬲渭?,視野更大。

現在城市擴大了,下游水口門戶的寓意也被替代了,與鵲華煙霞一樣都成為文化的底蘊,華山入城了,康有為說的事兒也還沒實現。

但城市履新,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歷史之中,已經融入城市之中的華山,一樣很美,余韻未歇,且新意欲濃。

高樓林立的城里,華山有時候很小,小得成了一個煙霞盆景,很體貼??墒强拷?,它又那么險峻,高傲異常。好在,它始終就在城里,遠近我隨意,變化也就任由了它。

哪一天你突然心血來潮,覺得自己得大氣一點,還想找個對象感去抒發時,華山依舊可以登臨取用,這里的龍脈就是越過南部山區,會遠追泰山的,康有為為證。再一個就是黃河千萬里奔赴而來,就在眼前,山與黃河的大氣,華山上看得見。

華山的清秀柔美,還會因為小清河,清清靜靜地就依偎了過來,河與華山湖不分。但小清河也有個性,天下第一清流,獨自入海。至于是清河因山而尊崇,還是山因河而清秀,這里已兼而有之,渾然一體。

想想,還是詩仙厲害,“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剛柔、雌雄、險平、遠近,都讓他給說了。

一座歷史名山入城了,這對濟南文化也許是一件大事,就像濟西濕地一樣,華山也帶著小清河與黃河一起進城了,黃河需要跨,黃河更需要跟你一起生活,華山也是。今天登臨華山,可以懷古,但前提是不要去誦讀,去記憶,尤其不需要配合著想象,假裝自己正與古人悠然心會了。史上的一切美好與無限可能的今天,不能總是被紙張與傳說隔開。

如今的華山,入城而華,比鄰而親,正變成一個真正本土的生活場景,文旅的前提就是你與它一起變得更好。

-03-

四門塔

泰山主峰之后,最主要的一條脈絡偏東北方向發出,很快就在歷城區柳埠街道駐地、錦陽川一帶分出條條枝椏而成山環水繞之勢,神通寺正建于其間最緊密之處,清凈幽深,道場天成。

在神通寺創建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正是門閥政治腐敗加上五胡亂華的至暗時刻,道統已經失序,人的精神世界幾近崩潰,佛教遂應時而起。在泰山之陽是本土的道教與儒家教化的圣地主場,主峰后的神通寺成了時代背后的反思與自我救贖,在現實社會已經失去解決方案的時候,人們必須在精神世界另行超越。

神通寺很快就成了山東佛教的中心,長時間以來還是濟南乃至黃河下游一帶的精神高地,今雖已經繁華落盡,湮于歷史之中,然四門塔等磚石之質尚有遺存,千余載作精神之屹立。

神通寺(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神通寺(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四門塔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亭閣式佛塔,為中國早期石質建筑之典范?!妒澜缑佬g全集》以為:“乃漢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結構雖簡單,卻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單層塔中,可謂之無與倫比者?!?/span>

四門塔不大,卻是濟南的第一座佛塔。其簡潔的造型就像佛陀說法時的要言不煩,素樸而典雅,大道由來至簡。雖然只是一個單層結構,高僅十五米,卻似乎有著異乎尋常的端莊與莊嚴,不可以褻瀆,但讓你忍不住去親近。塔內四方佛神秘安詳,身后九頂柏千年茂盛,塔下萬籟俱寂,若有法音震耳,頓時攝心。

四門塔(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四門塔(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與諸塔不同,在高大泰山之后,四門塔已不再需要形體的高大,也不需要山前那熱烈與宏大的宣講, 有的只是四方佛的安詳與微笑,是陽光在密林中空地里投射出的一縷陽光,作密宗的秘境顯現,"萬相剎那澄明”。

泰山之后,選擇了四門塔為群塔之首,也由此注定了濟南很少有各地文峰塔那樣的神采飛揚,也沒有他處佛塔的參天之勢,更不會有摩天大樓一樣的景觀高塔的雄視四方,這里的塔多數很安靜,多藏于山林,或者融入市井,不缺堅貞與獨立,但極少四顧張揚之勢。這,大約就是山大山身后的特質吧,堅實硬朗,獨立不懼。

四門塔開辟以后,從靈巖寺到興國寺,濟南就有了很多的佛塔,漸漸與泉水開始了相互的輝映。泉水是濟南的內在品格,是內心充盈而不假外求,是深邃清凈而靈性十足,這些主要是通過泉與湖表達,而對應泰山與黃河的崇高與悠遠雄渾時,則有聳立如火的群塔,神明從不缺位。就是到了山下,其神不熄,各有現身說法處,華山的傲然挺拔,華陽宮的丹鼎爐火,洪樓教堂的塔頂……九點齊煙,莫非塔也,皆是陽明之發。 

千年的四門塔,也與清敬的道家一樣,“君子為腹不為目”,在幽深處有尊崇,在遮蔽里卻能顯豁一切。

濟南黃河鐵路橋(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片庫)濟南黃河鐵路橋(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