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倉   庚

監制 | 藍   色

設計 | Momo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新浪山東聯合出品

 

黃河從這里入海|NO.1菏澤東明篇

01 -

東昏與東明(代序)

 

東明縣屬于古代有個叫戶牖鄉的行政大區,戶牖很大,地跨今之魯豫。

始皇帝東游至此,霧氣四塞而不能行進,干脆稱呼這一代叫東昏了。叫東昏與叫東夷差不多,也與西戎、北狄以及南蠻等稱謂一樣,都是關中、洛陽的行政中心視角與習慣,秦始皇生氣了,那就叫東昏了吧。

但原本的戶牖鄉,自然是更廣大的寫實與有所思考。戶牖,門窗孔竅,百姓所居之謂。又可以引申為天地有大道,開辟此地方以戶牖通道、竅門,生民可以賴以安居,可以被啟發聰明。

天地以日月經天,以山河劃界,于是眾生得以安排,這就是《詩經》上的視角了,叫“天之牖民”。奉天承運的王莽自然是圣人自居,秦始皇走不出來的地方,他必須走出來,“東昏”也必須叫作“東明”。

黃河過菏澤(手繪/李杰 設計/Momo)黃河過菏澤(手繪/李杰 設計/Momo

黃河主導,眾水交織之下,中原不只是地理大平,更多還是東明一代的大洼、大澤之鄉,無論叫東昏還是東明,都需要因應黃河,都需要圣明睿智的思考,努力走出昏暗與蒙昧,生發出東方大明。

不管叫東昏,還是后來的離狐(狐貍遍地,多么荒涼,惟有遠離),歷史上有的是明白人能從這里走出來,閃閃發光。

陳平[編者注:陳平,(?~前178年),漢族,陽武戶牖鄉(今河南原陽東南)人,西漢開國功臣,《史記》稱之為陳丞相]從秦始皇看不清的東昏走出來了,鬼斧神工,道業非凡,成了漢初最頂尖的明白人。

更智慧、更能把天地人物看清楚的是莊子,早已是東方文化第一等明白人。

唐朝名將徐懋功[編者注: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并稱]則屬于在河流低洼處,在生命的最昏暗的底層迸發的血氣之勇。活出來,最不可缺失的是勇敢,東明作為武術之鄉,還是佛漢拳申遺單位,其來有自。

唐代另一個名流是劉晏[編者注:劉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人,唐代經濟改革家、理財家],生于戶牖,就最理解什么是民以食為天,他成了經濟學家,最善理財,也最懂什么是底層,什么是帝國的底層邏輯。

 九曲黃河(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庫) 九曲黃河(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庫

東明地平,一任河湖與八風,既然沒有高山偉岸,那就堅持著深邃與寬廣,歷史上如是,今天的東明人文與風物還是這個特質,無不是智慧深沉,從根本處下功夫。

東明是長壽之鄉,天生斯民,長壽者是人瑞,是生命最大的光明。

東明石化,是黃河而東明終究接得著黃河與濟水之清凈之氣,泥土最深沉的饋贈,是大地在最昏暗處發出的光明。

1菏澤·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圖片來源/東明網信辦)菏澤·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圖片來源/東明網信辦)

東明是中國最富盛名的西瓜之鄉,清涼解暑依然有著內里的明媚乃至火熱的色彩。一般說來,平原最易大旱大澇,水火不均,而東明西瓜同樣深得黃河之靜氣,清爽沉靜所以懾服心火,有美味,也有大肚能容,可以攻甲亢、糖尿病等陰虛血熱之病,祛除人的浮躁散漫之風。

西瓜與石油各處地表地下,都稟賦了一個明字,分有明字之日與月,西瓜攝水月之精而清,石油蓄日之光而強。既稱日月敢封侯,西瓜與石化本就是各自行業絕對龍頭老大。

東明還是中國第二大富硒農產品基地,生生不息者以農為本,而硒的功用如同它的漢字所示,有金石之堅貞,得西方(黃河西來意)之精魄,同樣利于祛除各種浮夸虛妄之疾,使人沉著。

東方既明,是因為有人堅守本根,內心持火而行,生命從未離場。

東明文化,是低洼里迸發出來的昂揚,在至黑暗與至明媚的最大張力之中,生出了智慧與勇敢,堅定與久長。黃河過山東,東明開啟的是山東方案,助益中國方略。

關于東明文化這一非凡特質,通過下篇的《莊子在東明》,可以有所揭橥。 

1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02 -莊子在東明

莊子,周烈王七年(約前369年)出生于宋國蒙邑。

生于蒙,吏于漆園,游乎古濮水之岸,今之具體屬地皆無確鑿證據,惟有史載莊子隱居的南華山之名一直落在東明。唐玄宗在天寶年間改離狐(東明前身,東昏用名不斷、不定)為南華縣就是在向莊子致敬。至少,莊子晚年在東明,在古南華山,即在今天東明縣莊寨村一帶是最有確定性的。

莊子之所居,遠離政治與教化的中心,所以在雄偉秦嶺俯瞰下的長、洛一系,在崇高泰山腳下的鄒魯之地,都不會有莊子。

漆園有傲吏,其學無所不窺,其文汪洋恣肆,其行其思高與深皆不可測,似這等人物,他應該在哪兒?

"莊子必于野“

在那里,在最淵深遮蔽又最為坦蕩豁開的長野大澤里,天地有大觀,有大造化,方契我道心,得生莊子焉。

遠古,泰山不過是東海一島嶼,秦嶺東開門戶,黃河跌落此中原海灣里,見泰山如望穿蓬萊。億萬斯年,東西方崇山峻嶺的泥沙俱下,造化諸元又逢草創再造之時,江河失去了河床,大地失去了綱紀,萬物方生方死,大灣區內滄海亦漸漸桑田。

在這個巨大的地壘生成與生命漫長的歷史記憶的天地道場里,惟有道家能生此道心,惟有莊子這個級別的人物才能把握如此神跡。事實上,莊子本人也已經成了我們文化中最神奇的跡象。

東明在秦—泰之間,入莊子境域。

至此,莊子“可以在”東明。

"莊子,自證南華”

濮水之南有華山,出華章。

華也如花,描述著草木生長旺盛,如花艷麗,引申為事物得了天地光輝,莫不華麗壯觀,中華、華夏更是廣大其義。漢文字成熟以來,詩詞之華有《詩經》與《離騷》,文章之華則尤出《莊子》、《系辭》。東明南華、南華山之華,其意義的關聯與美好訴求也皆在此。

所以南華之山,可以是指向在濮水之南(史載莊子所居),人有文章華彩,山有林泉高致,美其名也。又,南為日月最旺盛之方,喻夏天萬物生長旺盛,最得日月光華,南華命名莊子與是山,盛贊備至。后世道教里,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都是取用華字對莊子進行超級禮贊。中國多地山嶺與人物,常取用華字為名,也說明了各地對黃河流域誕生的華夏文化理念的認同與流行,中華成大系,能匯多元于一體。

"莊子的南華,山不在高”

在黃河的反復沖擊與形塑中原的過程中,大地起起伏伏,山嶺隱現出沒,所謂的山,多不是沖積平原上的低矮丘山罷了。秦嶺也叫昆侖,與太行山、泰山一起,光看名字就是,昆、太、泰,每座山都是崇高雄偉,無論物理的寫實還是文化的寫意。南華山們都低矮得很,卑微之甚。

然自古圣賢多草澤中人??鬃印⒛?、老子包括莊子,他們都生于大野大澤之鄉,在四方沖蕩下,八風交吹里,天南地北的匯聚中,融會貫通,躬身入眾生之局,浸潤著,現身說法。

種植文明的中國,離不開原野的體大量廣,成就著我們這個廣土巨族的國度,但最痛苦的也是原野與原野上的民眾。莊子所處的大爭之世,中原最是離亂,小小南華山,不過是底層民眾避開洪水的暫棲之地,終究避不開的是更多的兵連禍結,生靈涂炭。人在這個時候,才會有終極發問,才會有宗教,有形而上學的沖動,智慧的人決定從根本上進行思考,范圍天地,通觀萬有。

莊子呢,無論思想與能力多么高妙與超絕,沒有登廟堂取富貴,沒有設神鬼教壇,沒有隨著眾多的成名成家的人物游走天下,更沒有離開小小的南華山。一部《莊子》給了整個世界以冷眼,然寓言那連篇累牘的取譬,如同苦口婆心,雄辯滔滔的勸說,何嘗又不是絮叨不已呢?

南華山上冷眼旁觀,莊子書中熱腸十分。

"莊子,自在南華”

既在南華,就不舍大野,不事王侯,不畏東有大昏,自是與儒法積極入世的人格崇高或器識謹嚴不同?!肚f子》一書無他,最終說的正是那個時代最匱乏的認知:人的精神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是個體的崛起!

每一個人都有宇宙胸襟,都可以自帶天地情懷,從來都沒有救世主,眾生平等,萬物等齊。這不是相對主義,而是極而言之,是莊子言意常在云表而已。

莊子的逍遙與豁達,沒有逃避,沒有虛弱。在南華真經里,有無是大開合,生死有大關切,東明南華山,后世為了治黃,已經當作了黃河大堤。莊子墓,莊子觀,繼續與隱約地下的南華結伴,在天下黃河之南,也作了真正的堤岸。

莊子在南華,在東明,在一個小小縣城,所以他是莊子。莊,是土地上的茂盛,莊子是平民村莊里的夫子,好像不需要更多的裝飾與疊床架屋的引證吧?

03 -

東明西瓜

天下之中

長安洛陽是封建時代集權四方的天下之中。

北京是陸地文化對接海洋文化的天下之中。

東明與菏澤一帶,卻是真正農耕生態文化的天下之中。

農耕時代,萬物基于種植。天下之中,自有新新物語。

處于秦嶺太行與泰山之中,黃河為主的水系漫無蹤跡,惟有在東明,在菏澤一帶形成了最多最大的大陸澤國,于是大地萬物薈萃聚結,在此醞釀創生,成了生態地理的真正意義上的天地之中。


居中則可聚,可聚則可融合,既中且和,就能成為新發地。人與物種,在這種飄來蕩去的風與水的廣漠之地沉淀與堅守下來,自是精品,鄉土、道地、本土、扎根、命定、運勢、厚道、深沉、堅貞諸如此類的強勢的農耕語詞,只有在這個天地之中,經歷無數次的肆虐與浸淫,才會形成,才有其深沉的文化內涵。

黃河戀曲( 圖/山東省文旅和旅游廳 )黃河戀曲( 圖/山東省文旅和旅游廳 )

農耕時代,百姓最好的生活樣式就是像植物一樣載在當地,土生土長,順風受水。在黃河不斷堆積與沖蕩的原野上,必須深埋其根,方得久長,喬木里的槐樹與棗樹是,灌木的牡丹是,蔓生的西瓜也是。

西瓜原產地,非洲、印度還是亞洲某地,眾說紛紜。植物可以遷徙,但扎下根來,才是它的生命歸宿。

西瓜的史上遷徙與重新安定,在中國明確走的是黃河路線,從甘肅、陜西、陜西、河南、河北,一直到了山東。西瓜輸入,也就是更大的西瓜路線走的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路線,還是在黃河延伸線上,西域——河西走廊——黃河中、下游。

西風,西來的河水帶著西部的泥土,到了中原,到了商貿繁榮而物流四海的宋代,落定在山東西部大平原上,以東明為最佳、最大產地。無數的西瓜種植能手又從東明走向四方,遍布很多地方,今天北京的龐各莊盛產西瓜,東明人就是其第一代開發者。

沿黃河而來,居天下之中,得此和氣,才能定義得了東明的西瓜。 

黃河過東明(圖片來源/東明網信辦)黃河過東明(圖片來源/東明網信辦)

黃河帶來了優質的含量豐富的泥土,塑造了種植業的天下之中,成為眾生之本,而黃河安瀾之后,最嚴重的生態是干旱缺水與土壤沙化,沿黃各地都必須提供本地化的解決方案。

在黃河流域,不光有人的努力,還有屬于真正大地主體——植物學的因應,東明西瓜就是自帶黃河的營造法式,給出了獨特的屬于植物學的應對法則。

西瓜融入了東明黃河一帶水土,性靈獨具,最善于水。

東明西瓜是沙瓤最優者,因為這是大地的質地與紋理結構。黃河之泥沙,發自青藏昆侖,經略黃土,千萬里顛簸淘洗而來,在東明一帶沉積最為深厚,大澤是天地巨浸,大地遂喚作息壤。息壤者,泥沙安歇,水土相互調適,萬物厚植,生息日蕃。東明既有黃河之水流經,又隨泥沙疏松而滲透貫通,西瓜循此為質,根系發達,藤蔓闊張,順應泥沙編排的紋理,探源取水。

有了好的沙瓤,加上東明西瓜個頭最大,產量最多,就有了最大的“蓄水”、化水之能,就有了水分的最佳調用方式與能力,通透活泛,上下情協。食之,通水道,達權變,止渴生津,降壓降燥。

當代人,多的就是身心浮躁,偏執一端,流通困難,東明的西瓜表示不屑。

土地疏松而帶沙質,春夏干旱多熱而少雨,土壤深厚而有大河貫通,就是西瓜的最佳道場。許多地方具備了這個特征,只有東明具備了以下特質:天下之中的多元醞釀、黃河悠揚滲透彌漫、泥土經過中上游的通天徹地流轉。

這個大地所給予的底層特質,也塑造了了東明多民族共融、非遺項目佛漢拳理法的儒道佛三教合一,以及豁達而寬厚帶來的長壽之道……

水墨黃河( 圖片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水墨黃河( 圖片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

下期預告:“黃河從這里入?!睂贜O.2 | 菏澤市牡丹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