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全產業鏈是什么?怎樣干?讓我們先看一個樣本,以日照茶產業為例,來解讀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的“鏈式發展”模式。
初夏時節,走進嵐山區巨峰鎮張家溝村的大片茶園,漫山青綠映入眼簾。已采過春茶的茶樹,又吐出了嫩葉,迎接夏茶采摘季的到來。
“今年我們村茶葉,肯定跟之前不一樣。”村民宋全來的底氣,來源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緊密型合作。2021年6月,張家溝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和日照茶倉簽訂了茶園流轉托管協議,為茶企提供種植基地。
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用藥、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和銷售,這一模式讓絕大多數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一年下來算算賬,不算鮮葉采摘,每畝也能多收5000元。”
企業也早已訂單滿滿。“這樣的合作可把控茶葉質量品質,企業也無需耗費巨大的人力從頭打造有機茶葉種植基地。”日照茶倉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會會說。
日照“南茶北引”試種成功,時至今日種植面積發展到約兩萬公頃,成為江北最大的綠茶主產區。從“一葉”到“一業”,綠茶作為日照特色產業,其發展不只停留在種植和加工環節,往前端延伸做科研育種,向后端拓展文旅項目,走三產融合路子。
在御園春茶葉種植基地大棚內,20余種無性系茶苗培養在珍珠巖的特制土壤里,長勢良好。據御園春首席技師袁奇軍介紹,通過深化與山農大、省農科院、省種業集團合作,科研攻關及成果轉化聯合開展,茶樹種苗實現了“訂單式”繁育模式,有些還賣到內蒙古等地。
作為“江北綠茶第一鎮”,巨峰鎮結合“茶香小鎮”建設,突出“民俗、康養、旅游、觀光”主題,深入推動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打通鹽茶古道,優化百里綠茶長廊,一二三產業有機聯動的畫卷徐徐展開。
茶樹種苗選育、生態優質茶園打造、標準化加工企業建設、品牌市場保護開發以及茶文化的推廣——從“茶園子”到“茶杯子”,突出“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日照以農文旅的深度融合,串起了茶產業的綠色發展鏈條。
“下一步,圍繞實施茶業提質增效工程,日照市將通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品牌提升戰略、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加快科技硬件建設等措施,補齊要素短板,健全產業鏈條。”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范彩英介紹說。
茶產業發展的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是日照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立足當前發展需求,日照市精準實施“鏈長制”,助力產業強筋壯骨、固本育新。
如同茶業一樣,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圍繞區域農業主導產業,將農業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品牌、體驗、消費等各個環節、各個主體鏈接成有機整體,日照市正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從而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
當前,日照市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成立“鏈長制”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圍繞茶業、畜牧產業、農產品加工、種業、智慧農業、農機裝備制造等六個細分領域,進一步打通“堵”點、連通“斷”點、解決“難”點,健全產業鏈條,補齊要素短板。
圍繞農業產業六個領域,全市共梳理出51個重點工程項目,聚力一個牽頭單位跟進、一個服務專班跟上、一套實施方案引領、一批重點項目支撐,高位推進、整合資源、精準發力,期待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
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制定產業提升計劃,組建產業聯盟,開展宣傳推介……在“鏈長制”的發酵下,農產品加工在持續縱向延伸,農產品功能在加速橫向延伸,產業鏈的厚度逐步提升,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深度嵌入產業鏈分享增值收益。
農業全產業鏈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升級版”。隨著農業產業鏈“鏈長制”的落地落實,它將“鏈接”起生態美、產業強、農民富的農村新生活,“鏈接”起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畫卷”。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向陽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