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座緣油而建、因油而興的工業城市,石化產業是我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已經成為全國石化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目前,全市石化產業有規模以上企業128戶,去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31.2億元、利稅294.4億元、利潤182.2億元,分別占地方工業的35.1%、26.8%和22.1%。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企業15家。石油化工產業拉動了城市建設、倉儲物流、金融及其他服務業態的發展,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但是,石化產業產能過剩、創新能力較弱、產品結構檔次低、企業管理水平總體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新動能既來自于新經濟的發展壯大,也來自于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老樹發新芽”,是新舊動能轉換題中應有之義。如何讓石化產業脫胎換骨、迸發活力?我市在不斷探索———

  科技創新——動能轉換強力引擎

  “靠規模提效益、靠低價產品占領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靠硬件設施打天下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之下,轉型升級必將是石化行業未來的發展主線。對于我們企業來講,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海科集團董事局主席楊曉宏告訴記者。

  無疑,科技創新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海科集團深知創新型企業文化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引領作用,致力于構筑“開放創新研發體系”。作為一個傳統的石化企業,海科圍繞著國家產業升級方向開展技術創新,投入的創新項目無一不是國家“十三五”鼓勵發展的行業,并且部分項目擁有核心高端技術。海科歐鉑公司,以石墨烯研發生產為起點,不斷開拓石墨烯下游應用;天東制藥從原料藥開始,逐漸發展制劑,進入制劑領域,助力我國醫藥業發展。海科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人才的體系,過去兩年時間,集團先后引進行業領軍人才10人,高端創新型人才20余人。人才結構方面,現有博士16人,碩士127人,高端人才比例不斷攀升,為集團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海科集團是石化產業的領頭羊,其他企業也不甘其后。如今,我市石化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企業新建生產裝置均采用國內外先進的設備、工藝和技術,對原有裝置進行了改造升級,全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在國內領先。目前,全市重點煉化企業能夠生產國V汽油和國V柴油的企業已分別有18家和16家。中高端石化產品主營業務收入占石化產業的比重逐步提高,航空汽油、高吸水性樹脂、異戊橡膠等高端產品達30多個,產業鏈條不斷向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

  兩化融合——為企業騰飛助力

  “傳統石化行業完全可以通過與先進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的轉變,擺脫經濟新常態下市場需求增速下降、行業產能過剩的困境。特別是我市石化企業大都規模較小,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企業生產運營管控水平,完全有能力與大型石化企業進行市場競爭。”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墾利石化集團在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公司投資近億元建設數字化工廠:以160萬噸/年餾分油加氫項目數字化建設作為試點,已完成重油加氫3D數字化模型及DCS數據接入;生產調度PIMS生產管理系統,讓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查看、數據處理和數據管理等全廠生產過程一覽無余;集信息交互、線上交易、區域交收、在線金融、智能物流、價格發布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商管理平臺、銷售一卡通和手機APP,讓交易更便捷。”墾利石化集團總經理王化秋這樣告訴記者。

  談起今后的公司發展,王化秋表示,公司將繼續積極響應國家“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智能工廠的政策,按照向“一體化、智能化、清潔化”發展方向的要求,本著“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急用先上”的建設原則,堅持自主開發,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的管理軟件,以統一規劃為指導、以統一標準規范、管理制度和安全體系建立為手段,規范集團公司整體信息化建設,實現集團信息化建設、管理與維護的整體、協調與一體化運作,提升墾利石化兩化融合水平。

  如今,我市石化產業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加深,部分骨干企業實施了危化品物流系統集成應用等一批兩化融合項目,海科化工入選了國家兩化深度融合試點;建成了黃河三角洲石油化工交易中心、華東石油交易中心等新業態商務平臺。

  煉化一體——企業發展必由之路

  石化產業是利華益集團的主導產業,近年來,該集團煉油、化工兩大板塊走出特色發展之路,通過持續快速推進轉型升級,實現了向高端尖端的升級、向高附加值的升級、向環境友好低能耗的升級,推動企業跨入了低碳、環保、節能、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據介紹,在石化產業發展上,利華益集團制定了“油頭化身高化尾”的發展路徑和“煉化精細新材料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對煉油、化工兩大板塊進行了獨立法人實體分設,為石化主導產業發展裝上了“雙引擎”。其中:在煉油板塊上,獲得了進口原油使用資質、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及350萬噸/年配額、加工貿易成品油出口資質及配額、燃料油自主進口資質和成品油批發經營資質,并于2015年實施了煉油裝置技術優化升級和油品質量升級項目,率先采用環保型全加氫加工流程,實現了全國領先的單套裝置與全流程自動聯鎖安全保護控制,完成了煉油裝置的持續優化匹配和加工流程的重大技術升級,汽油、柴油提前達到國Ⅴ標準,煉油板塊走出了一條“去重質化、短流程、高輕收、高烯烴、高芳烴、高效益”的發展之路。在化工板塊上,引進美國GE公司、英國戴維公司和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的國際領先工藝技術,建設了國內單套規模最大的25萬噸/年丁辛醇裝置、35萬噸/年苯酚丙酮裝置,以及12萬噸/年雙酚A、20萬噸/年丁烯異構化、20萬噸/年異丁烷脫氫等裝置,打造了“煉油—丙烯—丁辛醇—多元醇系列”、“煉油—丙烯—苯酚丙酮—雙酚A—聚碳酸酯”、“煉油—碳四—MTBE—異丁烯衍生物”等產業鏈條,多個項目獲“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等中央及省重點建設項目專項資金扶持,化工板塊走出了一條“長鏈條、短流程、高端化、高附加值、頂端整合”的發展之路。

  新舊動能轉換,企業是主體,政府是主導。5月21日至24日,我市新舊動能轉換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考察團,赴廣東惠州、江西九江、上海化學工業區,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工廠智能化改造、化工園區規劃建設管理等進行了考察學習,為我市石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大家一致認為,必須樹立全市石化企業“一盤棋”的思想,對重點石化企業、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全市石化產業進行高標準規劃,走出一條“個體差異化、全市一體化”的石化發展之路。推動重點石化企業走煉化一體化、智能化、化工化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各石化企業之間相互錯位、互為補充,石化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品日益豐富;臨港石化基地規劃布局以大型石化項目為引領,上下游石化項目為補充的完整產業鏈條,積極引導重點石化企業到園區合作發展。通過以上措施,使園區內外企業之間相互依存、高度關聯,全市石化產業散而不亂、高度協同,顯著提升區域競爭力。

  (來源:東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