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發〔2013〕27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計量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技術基礎,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提高產品質量、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技術保障。隨著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城鎮化建設對計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計量整體水平已成為增強全省綜合實力、實現質量強省戰略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3〕10號,以下簡稱《規劃》),加強我省計量工作,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服務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手段,突出法制計量、科學計量、產業計量、能源計量、民生計量,統籌規劃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發展,進一步完善我省量傳溯源體系、計量監督管理體系和誠信計量體系,為促進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技術保障。
(二)主要目標。
1.經濟社會發展計量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圍繞全省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創新發展和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加強現代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方面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到2016年,省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數量達到300項,市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平均達到120項,縣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平均達到25項。到2020年,省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數量達到320項,市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平均達到140項,縣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平均達到30項;通過國際互認的計量檢測校準實驗室2個以上,建設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3個以上,計量器具國家型式評價實驗室20個以上,省級專業計量檢定站10個以上。全省計量檢定、校準項目數量逐年增長,到2020年總數達到20000項,量傳溯源體系覆蓋率達到95%以上。
2.民生保障計量監管能力基本完善。
重點圍繞服務業發展、城鎮化建設和節能減排,加強對涉及貿易結算、醫療衛生、定量包裝商品、環境保護、行政執法等領域的計量監管,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到2020年,國家重點管理計量器具受檢率達到95%以上,全省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達到國家規定要求,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0%以上,城鎮及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計量器具、環境監測用計量器具、行政監測用計量器具強制檢定率達到95%以上,誠信計量示范單位達到5000家以上。
3.計量科研水平顯著提高。
建立滿足全省量傳溯源體系建設需要的科研創新保障機制,提升全省科學計量水平。建設“山東省計量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取得一批滿足我省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需要的量傳溯源和計量測試技術成果。到2020年,計量領域取得國家級科技成果5項,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35項以上,研制食品安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新材料、貴金屬等領域急需的標準物質60種以上,研究制修訂計量技術規范50項以上。
4.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得到長足發展。
建立滿足計量能力提升和計量科研需求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到2020年,力爭省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具備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資格的比例達到35%,國家計量技術委員會委員達到20人;市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具備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資格的比例達到20%;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具備中級工程技術人員資格的比例達到20%。工業企業和重點用能企業配備滿足需求的專職計量人員。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計量服務與保障能力。
1.統籌規劃全省量傳溯源體系。
按照“省級求高端,市級促重點,縣級抓基礎”的總體思路,構筑梯次清晰、能力完備、重點突出、保障有力的量傳溯源體系。
———省級計量技術機構:立足高端項目,建立全省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服務于技術含量高、特殊行業領域、重點工程項目的量傳溯源需求,重點滿足我省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建設發展需要。
———市級計量技術機構:立足重點、特色項目,建立本市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大宗能源計量、工業企業生產和產品檢測、安全防護等量傳溯源需求,重點滿足食品安全、安全生產以及特種設備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發展需要。
———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立足量大面廣的強制檢定項目,兼顧當地工業企業量傳溯源需求,建立本縣(市、區)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服務于農業生產、城鎮化建設、小微企業發展等領域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工作計量器具的量傳溯源需求,重點滿足食品安全、安全生產、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發展需要。
———專項授權計量機構:對專業性強、行業特點突出的計量器具,授權行業有關機構開展量傳溯源工作。
2.加強計量技術機構基礎建設。
著眼于計量技術機構長遠發展,立足工作實際和資源基礎,完善計量基礎建設。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基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裝備水平、人員素質、基礎設施等關鍵要素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加快計量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提高計量標準水平,逐步淘汰陳舊落后的計量標準設備,新配置儀器設備的技術含量和先進程度位居全國前列。
3.構建我省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
圍繞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積極參與國家區域發展計量支撐體系建設,建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研究具有產業特點的量傳溯源技術和產業關鍵領域關鍵參數的測量、測試技術,以及產品全壽命周期的計量技術。結合山東的產業狀況,開展國家家電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海洋生物制藥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物聯網傳感器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的建設,推動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
4.建設全省能源資源計量服務體系。
以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山東)和各市能源計量實驗室為依托,構建能源資源計量服務體系。開展城市能源資源計量建設示范,建立與能源資源計量相關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建立重點用能企業能源資源計量數據在線、實時采集信息平臺,并與全省節能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開展碳計量、能源資源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開展能源計量檢測、能效計量比對、大宗物料貿易公正計量等服務活動。加強能效標識計量檢測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在線環保設備檢測工作。
5.完善企業計量檢測能力和管理體系。
強化企業計量技術基礎,推動企業在生產加工、工藝控制、產品檢驗等關鍵環節合理配置計量器具。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備符合GB17167《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的要求。積極應用信息化技術實現計量檢測數據的遠傳采集、分析和統計,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計量檢測數據的有效應用。新建企業、新上項目的計量檢測設備要與其他基礎建設一起設計、一起施工、一起投入使用。依據測量管理體系有關標準要求,推動大、中型企業開展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完善計量檢測體系和管理體系,幫助小型企業落實國家規定的計量檢測規范要求,全面提升企業計量管理水平。
6.做強我省計量器具制造產業。
大力扶持我省的計量產業發展。對實力較強的衡器、熱量表、水表、電能表、燃氣表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進一步提升技術和產能,滿足城鎮化建設、供熱體制改革和節能減排的基礎需求;對新興的食品藥品分析儀器、醫療檢測設備、環境檢測設備、材料檢測設備、智能電表、智能在線儀表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引導扶持,促進技術創新,逐步實現繁榮發展。推動成立計量產業行業協會,加強技術交流,提高產品規格檔次,增強國際競爭力,爭取更多計量器具獲得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的評價互認。
(二)加強計量科學技術研究。
1.完善計量科技工作機制。
完善計量科技創新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和科研獎勵制度。加強計量技術機構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研合作與科技交流,開展重點領域、重點專業、重點項目的合作研究,構建“檢學研企”相結合的計量技術創新和轉化體系。加快計量科研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將轉化效果作為計量科研課題立項、執行、驗收的全過程評審指標。發揮好計量科技創新對其他領域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建立全省計量科技創新平臺,提高計量科技研發水平。
2.加強計量保障技術研究。
以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為重點,開展動態量、多參數綜合參量的量傳溯源和在線檢測技術的研究,加強納米計量、物聯網新型傳感器、核電儀表、微量檢測儀器(真空、低溫、微波、流量等)、多參數儀器(網絡測試儀等)、遠距離傳輸儀器(光纖測試儀器等)和在線動態檢測儀器等的計量校準、檢測技術研究。重點解決納米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制藥等領域的有效測量和量傳溯源技術。
開展加油(氣)機、電子計價秤等貿易結算用計量器具防作弊軟件技術的研究。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提高依法快速查處能力。加強電力、交通運輸、水文、食品藥品安全、環保、氣象等專業計量研究,加快海洋監測、交通運輸、食品藥品安全、突發事故檢測報警、環境和氣候檢測等領域的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探索智能電網、軌道交通、樓宇節能等高新技術領域的量傳溯源技術,提升專業計量測試水平。
3.加強計量檢測設備的研發。
建立山東省計量產業工程技術中心,積極培育高性能、高適用、智能化、網絡化儀器儀表和在線檢測技術的研發能力,推動計量器具制造企業技術創新。
4.加強計量標準物質的研制與生產。
建立山東省標準物質研發中心,加快開展PM2.5、二氧化硫、磷化氫、丙烯腈等環境、安全防護檢測領域標準物質的研制和生產,積極參與食品安全、臨床檢驗、生物、環保、材料科學等領域國家標準物質的研究和研制,完善我省標準物質量傳溯源體系,滿足相關領域技術配套和支撐需求。
5.積極參與國家計量科技基礎服務平臺(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國家計量科技基礎服務平臺(基地),加強大型計量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營造開放、共享的計量研究實驗環境。加強科技文獻數據、計量科研數據和科研成果數據共享,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應用。加強國際互認,加快承擔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型式評價任務實驗室建設,滿足外向型產業發展的需求。
(三)加強計量監督管理。
1.加強計量監管體系建設。
做好國家計量法律法規發布后的工作銜接。全面推進“數字計量”建設,建設計量信息化管理系統,完善計量器具強制檢定檔案,建立計量器具型式批準和制造許可證數據庫,提升我省計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對計量器具生產制造、銷售、使用等環節和計量技術機構的監管措施,完善計量器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加強計量社會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社會團體、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不斷拓寬計量監督渠道。
2.加強能源資源計量監管。
加強對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備和強制檢定的監管,依法開展能源資源計量審查,組織開展能源計量示范活動,建立完善相關的配套激勵措施。強化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的主體責任,引導重點用能單位建立能源資源計量管理體系、落實管理制度,實行能源資源消費分類計量。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實時監測工作,強化對能源資源計量數據綜合分析和應用。開展能效標識計量監管。充分發揮計量技術機構的技術優勢,積極參與能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碳排放檢測等技術服務,為用能單位節能減排增效服務。
3.加強民生計量監管。
組織落實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電能表、水表、燃氣表、熱量表、加油(氣)機、出租車計價器、集貿市場及高速公路計重收費用衡器等貿易結算用衡器、醫療計量器具等的強制檢定。強化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計量監管,完善定量包裝商品企業計量保證能力監管模式。推行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合格公示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計量專項整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服務業領域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強化經營者主體責任,推動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活動,建立健全誠信計量檔案,培育誠信計量示范單位,實行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建立誠信計量信用信息收集與發布和計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
4.嚴厲打擊計量違法違規行為。
嚴厲查處制造帶有作弊功能的計量器具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辦利用高科技手段從事計量違法行為。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行業性、區域性計量違法問題的集中整治和專項治理。開展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計量監督檢查,打擊過度包裝。實施房間空氣調節器、平板電視、家用電冰箱、電動洗衣機、家用熱水器等高效節能產品專項監督檢查,打擊虛標能效行為。
(四)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與計量能力提升和計量科研相適應的省、市、縣計量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加大優秀科技人才的引進,加強行政管理人才和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開展計量技術人員技術能力交流提升活動,認真實施計量技術人員相關職業資格制度。建立山東省計量專家庫。建立繼續教育基地,強化全省工業企業、重點用能企業和計量器具生產企業計量從業人員的培訓,滿足企業計量工作需求。充分發揮計量學(協)會等行業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壯大計量人才隊伍。
三、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把計量工作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建立由質監部門牽頭,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教育、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等部門參與的溝通、協調機制,研究制定支持計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督促本意見的落實。各級、各部門、各行業要組織編制實施方案,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要增加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的投入。發展改革、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制定相應的價格、投資、財政、科技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建立有效的計量經費保障機制,增加強制檢定所需計量檢定設備投入,把與人民生活、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關的計量器具強制檢定所需費用逐步納入財政預算。完善基層計量執法手段,提升計量執法能力和水平。利用應用技術開發、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專項資金,加大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持,促進計量科技研發和重點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三)加強計量宣傳和計量文化建設。
廣泛宣傳《規劃》,宣傳、普及計量基礎知識,提高全社會對計量工作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加強計量文化研究,打造計量核心價值理念,用計量文化團結隊伍,振奮精神,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四)強化評估考核。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定期開展檢查考核,分析進展情況,確保取得實效。2016年,對貫徹落實本意見的進展情況、各項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并及時公布評估結果,對評估后需調整的規劃內容提出具體調整方案,報省政府批準后實施。2020年,省質監局會同有關部門對本意見實施總體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向社會公布實施情況及成效。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3年11月29日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法院,省檢察院,濟南軍區,省軍區。各民主黨派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3年11月29日印發(來源:山東省質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