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商河縣“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簡稱小農水)項目被指成“擺設工程”引發社會關注。9月17日,齊魯網記者走訪全國小農水重點縣商河縣臨近的幾個項目區實地了解情況,發現,被群眾稱為“擺設工程“的情況,不止出現在濟南市商河縣。濟陽縣項目區小農水工程也存在閑、群眾使用不方便等問題。




記者在濟陽縣仁鳳鎮盧家村、蘭家村、羅家村、肖家村等了解到,“IC卡一刷卡就出水,連女人和孩子都能操作”的射頻卡控制器灌溉,對于一個男勞力外出務工比較多的村莊來說,當初很是讓村民期待。然而,大多數村民反應,“能使用還可以,關鍵是沒法用”。仁鳳鎮蘭家村村支部書記盧長展告訴記者,“村里總共打了9眼井,只有2眼能夠抽出水來,其余7眼一概沒有水。連過來驗收的沒有,是什么時候完工的,連我都不知道”。
仁鳳鎮劉河村村民劉學峰告訴記者,自己承包了周圍村200多畝地,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其中,蘭家村的兩口能用的一農水機井就在自己承辦的土地中。今年初秋,長時間不下雨,玉米葉子都已干枯。由于一農水的機井水量有限,有些地段的出水管道安裝存在問題,出不了水,劉學峰就把田頭的溝道截死,將水抽到了溝里,然后再從溝里用普通水泵抽水灌溉農田。劉學峰告訴記者,由于水量有限,自己灌溉的70多畝地總共用了半個多月,光電費就用了4000多元;劃算下來每畝60多元。然而用普通水泵抽水灌溉,每畝地也就在10元錢左右;劉學峰覺得用一農水澆地太貴。
讓劉學峰無奈的是,如果用小農水澆地,每月不管用一次還是用多次,每個電壓器每月必須得交260多元的電損費。更讓劉學峰無奈的是,設施一旦出現損壞等情況,無人來修,也不知道找誰修。
一盧姓村民認為,之所以不好用,主要原因在于一農水出水量太小,一方田地一旦有地方稍微高點,水量就不上去,“澇的地方澇死,旱的地方旱死”。村民告訴記者,機井打完后,施工隊工作沒有監督,完任務見水就撤,有些連機井連刷都不刷出來,導致機井內部塌陷,這也是之所以機井沒水的原因。據村民反應,由于工程管道施工出現問題,大多數管道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水現象,打開開閘后,只能聽見機井嗡嗡響,就是不出水,最好的出水量也就只有半管。記者在商河鄭路鎮,濟陽仁鳳鎮等多地采訪時,都聽到相似情況的反應。
資料顯示:濟南市2012年小農水重點縣項目涉及濟陽、商河、平陰、章丘、歷城、長清6個縣(市)區,工程總投資21942萬元,其中省以上財政12500萬元,市財政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