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雷同圈內協作難
電話區號統一,取消長途費和漫游費;修建城際鐵路,濟萊客運公交化;萊蕪居民落戶濟南,享受同等待遇……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一個個新舉措預示著城市間一步步融合,讓身居其中的我們充滿期待。
然而在不少專家學者、產業界人士看來,這只是鋪路,目的是產業融合、分工協作,從而擰成一股繩,獲取區域一體化發展紅利。
你生產螺栓,我制造螺母,咱倆合作,優勢互補,能提高生產效率,實現雙贏,這也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部相互融合、分工協作,從而形成整體競爭優勢,獲取區域一體化發展紅利的根本所在。然而目前,經濟圈內部產業結構雷同,很難協作,今后產業發展思路上,也有趨同化現象……
產業結構重合度高,難以分工協作
“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城市間分工協作。”山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宋守軍說。然而目前,經濟圈內部各城市之間缺乏良好的產業協作,城市特色不明,分工協作能力差。
這一點,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馬恩濤曾專門做過研究,他設計了一個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以反映各城市之間產業結構相似程度,結果顯示,最近5年,濟南與其他6市產業相似系數最高值為0.964(2012年濟南與泰安的數值),最低值為0.887。“這說明圈內產業結構存在嚴重雷同現象。”馬恩濤說,因為在一個區域內,如果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等于1時,產業結構完全重合,不存在分工與協作的可能性;當系數大于0.9時,產業結構嚴重雷同,各經濟主體競爭非常激烈,分工協作難以進行。只有系數低于0.7時,區域內經濟互補性才較強,經濟主體間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分工協作需求。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研究中也發現,濟南與其他6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在0.7-0.95之間,產業趨同,融合度不高。
比如冶金業,濟南、萊蕪、聊城都在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德州都在上新項目;交通裝備制造業,濟南、聊城、濱州都在發力,競相發展。“同業競爭使得經濟圈內各市很難做到差異互補。”馬恩濤說。
農產品物流園,三地都想建
“最關鍵的是,目前經濟圈內產業趨同化還在加劇。”馬恩濤說,從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濟南與泰安、萊蕪、濱州的產業相似系數近乎呈單調遞增狀態。這種趨同直接導致各地政府部門在招商時,更多是競爭關系,而非協作。
日前,記者到濟南新材料產業園采訪,談及與鄰近的齊河經濟開發區的關系,相關人士直言不諱:“競爭關系,企業來我這兒就不去它那兒,去它那兒就不來我這兒,兩個產業園區都需要招商,引進好企業,但這樣的企業數量是有限的。”
隨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公布,各地市都行動起來,比如聊城日前來濟南召開懇談會,宣布要投資110億元,打造占地4800畝、建筑面積500萬平方米的農產品物流園,做成江北最大。據了解,目前濟南、德州齊河縣也都有意打造農產品物流園,輻射經濟圈。
再者,濟南產業結構調整,一些傳統產業要轉移出市區,濟南的天橋區、濟陽、商河的新材料產業園都可以承接產業北移。這時德州也提出,齊河、禹城、臨邑三縣作為濟南北部產業轉移承接協作區的重點區域。
在濟南西部,長清區、平陰縣都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聊城則提出,在市區與茌平縣、東阿縣之間260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帶,規劃建設面向濟南的“轉調創”產業聚集區、城鎮化發展示范區。
在宋守軍看來,如果各板塊產業沒有做好統一的產業布局規劃,在缺乏明確產業定位和協作基礎上的城市群建設,有可能會進一步造成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加劇發展不平衡。
延伸閱讀
濟南與4城市缺一級公路“紐帶”
經濟圈內產業協作離不開人、財、物等要素流動,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避不開的話題。《發展規劃》公布后,諸如軌道交通、城際鐵路等建設提上議事議程。
然而在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李振江 看來,鐵路、高速公路功能側重于長途、高速,一級公路功能則側重于中短途、快速、集散、出入方便,更能帶動沿線交流和經濟發展。
只可惜,除與濱州有G220、與淄博有G309兩條一級公路直接相連外,濟南至其他4個城市尚不能實現一級公路相連,比如泰安境內G104全部為一級公路,而崮山水庫至界首段仍為二級公路;又比如S242濟南至萊蕪段,萊蕪境內已全部為一級公路,但萊蕪至明水公路尚未達到全線一級公路標準。 (記者劉彪)
打造集群背靠七座城
“目前的行政區劃打破之前,很難要求經濟圈內的7個城市都一條心。”濟南市社科院副院長馬黎明說,各產業園在招商過程中難免相互挖墻腳,但有一條必須記住,未來企業、產業園、城市之間的競爭將更多是城市群間的較量,因此經濟圈內產業必須分工協作,才能發揮比較優勢,一致對外。
“后臺”不夠,企業跑了
由于經常赴外地考察,馬黎明不止一次碰到搬遷外地的濟南企業。“這些企業中,有的已在行業內很有影響,曾有人建議其留在濟南發展配套產業,形成產業集群。但面對外地已相對完善的產業配套環境,企業從采購配件的便利性和降低成本方面考慮,大多無法拒絕別人拋來的‘橄欖枝’。”
“類似企業跟著產業集群走的例子還很多。”濟南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張慶偉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濟南形成了紡織服裝的完整產業鏈,很多知名企業都聚集在濟南,后來行業落寞了,企業到了南方,因為那里形成了產業集群,“這就是為什么韓都衣舍總部在濟南,而生產基地卻在南方,在那里,買個紐扣都方便,而在濟南,可能得跑多家市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地方政府招商,將更多依靠背后城市群的競爭力。”馬黎明說,如果一個城市群在某一產業方面具有優勢,配套產業齊全,企業肯定更愿意落戶,這樣能降低成本,比如濟南重汽產業鏈比較完整,已經形成產業集群,很多國外相關企業更愿意落戶濟南。
產業集群缺龍頭帶動
“只可惜,目前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沒有形成一個保持產業良性發展的產業鏈。”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說,另一方面,周邊城市群快速發展,已經時不我待了。
南部有長三角城市群,北部有京津冀,東邊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都很有特色,發展水平也高于山東省會城市群;西邊的中原城市群和魯南城市帶雖然相對落后,但正利用后發優勢,迅速崛起,動作慢了會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事實上,省會城市群內也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只是缺乏龍頭。”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馬恩濤說,比如濟南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章丘市的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德州夏津的棉紡織產業集群、武城的新材料及玻璃鋼產業集群、禹城的生物(功能糖)產業集群。還有濱州的紡織產業集群,淄博的石油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等,只是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又比如濟南,部分行業如機械裝備、電力設備等,本地企業擁有一定的配套能力,但由于龍頭企業缺失、產業集中度低等原因,產業間協作不密切,本地配套率較低。“如果能在每個產業集群中打造一個龍頭企業,然后帶動相關企業配套發展,善莫大焉。”馬黎明說,因為沒有龍頭,產業集群就缺少主心骨。
汽車、電子有龍頭缺配套
另一種情況是,各城市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卻缺乏配套。比如濟南,汽車產業已經形成產值過千億元的規模,但與汽車相關聯的配套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重汽、吉利、青年汽車等整車生產的龍頭企業零部件地方配套率只有25%左右。
又比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也已超過千億元,但本地產品配套能力較弱,浪潮、松下、九陽等骨干企業,整機產品本地配套率不足20%,國內最好的服務器、豆漿機出自濟南,但其零配件卻非濟南造,大部分需要從廣東采購。“應該深化各城市間的分工協作。”山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宋守軍說,必須放眼全省和周邊,在圈內形成一個拳頭,一致對外。比如濟南在汽車和電子信息等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具有優勢,周邊城市就可以為其配套,并不一定非要當“主角”。
馬恩濤認為,各城市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明確城市功能差異化定位,比如淄博是經濟圈的次中心城市,可以做好中心城市濟南的產業配套與銜接,發展新材料、精細化工及化學原料生產,生物醫藥加工等,萊蕪可優先發展鋼鐵生產和深加工產業,泰安優先建設輸變電設備產業基地等。